穩定心念的方法:慈悲喜捨
- yunyunportraits
- Sep 4
- 2 min read
Updated: Sep 7
初學《瑜伽經1.33》時,尚未能體會為何經文會列舉「慈悲喜捨」,作為淨化心靈與穩定心念的方法之一。
恩師帕薩德老師認為,「慈悲喜捨」是做人處事的原則。簡言之:「慈,是對快樂的人友善;悲,是對苦痛的人慈悲;喜,是對有德(成功)的人歡喜;捨,對無德的人無差別無批判。」
四個字,包含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進對應退,當然也適用於自己與自己的關係。
開始練習打坐後,我發現自己一顆心會紛亂的原因,極大部分在於無法做到「慈悲喜捨」。前幾日,帕薩德老師寫了篇文章,分享他練習瑜伽四十年的體悟。其中說道:「或許你是從身體層面來練習瑜伽,但總有一天,你的瑜伽將不再與身體有關。你的心智會抗拒這種轉變,害怕失去自我——但正是這種抗拒,是你在瑜珈之路上真正進步所需的轉捩點。」
回顧自己從十八歲練習體位法,直到而立之年遇到帕薩德老師,如今四十好幾的我,真切地走過以上老師描述的過程:
一次又一次,直接感受到心結解開後的平靜,靜靜地坐下來,不再被回憶心念牽絆;
一次又一次,勇敢地看見自己的傷痛,靜靜地坐下來,與之相處,不自憐自艾,也不批判壓抑。
當下,覺得自己原地踏步,多年後才發現原來我已經成長許多。
靜坐,是誠實地與自己相處,是我瑜珈路上不可缺的練習,而這樣看似獨立與私人的練習,卻與生活中各個層面息息相關。
若您希望更深入地練習瑜伽,歡迎您一起加入「覺察、正念與靜心」的六堂瑜珈課。我將會整向帕薩德老師學習以及自己練習靜坐的多年心得,一步步從觀念上去了解為何瑜珈鼓勵修煉者靜坐,以及如何從日常生活裡培養能夠靜下來的心。
最後報名機會,九月份課程即將開始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