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行動瑜伽(Karma Yoga)

與二十幾年未見的友人相聚,見面卻不生疏,感覺分離只是一瞬間的恍惚。


朋友事業有成,十幾年來把精力完全投放於工作,然而近來家裡有些變動,自己內心經歷低潮,讓他重新思考未來的二十年,是否仍要保持如此忙碌的生活型態?


無疑地,朋友喜歡自己的事業,只不過考量當下情況,他想要做出調整。


「我很幸運,許多長官紛紛提出新的機會,讓我選擇比較能夠兼顧家庭的職務。」


然而,問題來了。除了得放下身兼重任的光環,重新開始之外,還有人情壓力。過去,每個長官都對他諸多照顧和幫忙,選哪個拒絕哪個,的確讓人頭疼。他擔心:「如果拒絕了某人,對方也許會覺得我忘恩負義。」


我回答:「或許,對方根本沒這麼想,不是嗎?」


「哈哈,沒錯,是我在猜想。」語畢,朋友停頓了一會兒,望向我,有所體會地說:「也許,每次我在幫人時,都會不自覺地期盼對方能夠回報,所以現在我才會用這樣的心態去推敲對方的想法。」


朋友的覺察也讓我有所體悟,便回應:「真的,​​我們都是促成這種『你來我往』循環的推手。所以,這次你按照自己意願做出選擇,若有人因此心生不滿,這是對方的功課也是我們得面對處理的果。」


所謂的「行動瑜伽(Karma Yoga)」,就是行動的同時,放下對結果的執著。如此一來,不但能在行動中淨化心靈,還能鬆綁因果業報的束縛。付出與期盼,人之常情,不是不應該彼此互惠關照,而在於覺察當中的「交易式付出」是將我們緊緊綁住的循環。若有所自覺而想打破這循環時,必定會遇到一些反作用力。​​


我接著說:「我們無法控制其他人的反應,就算被當作『忘恩負義』之人,也得接受此標籤,最重要的是​​內心清楚,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好。」​​


這幾年,漸漸體會,忘恩負義也好,知恩圖報也罷,皆是一個外在賦予的形容詞,會隨時間而消逝。被誤解,再去辯解自己是對的,或許更是無止境的糾結,不如向內轉,在行動中觀照自己的思言行,試著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對方😊。


向內走,與友重逢,繼續走下去。💙



這週感悟,與您分享。

Komentáře


​於此登記,參加免費瑜伽講座與收到瑜伽哲學資訊

​© 2023 by Yun.Yoga.Portrait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