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,沒騙我!
- yunyunportraits
- 5 days ago
- 2 min read
學習梵文一年多,像是蝸牛爬行(還會倒退嚕),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文字,常常帶給我許多會心一笑。
例如:
前綴詞ava,是「往下」或「向下」
動詞√gam,是「去」或「前往」
兩者結合在一起,變成avagaccha-,就是「了解」或「知道」的意思。
所以,若是真心想要「了解」一個人或一件事,就必須「向下」「前往」對方所在之處,而不是高高在上站在自己的角度,單純抒發個人意見。
十多年前,我第二次遇見恩師帕薩德老師時,我問他:「練瑜珈的目的是什麼?是『三摩地』嗎?」「什麼又是『三摩地』呢?」
他「答非所問」地回答:「練瑜珈,讓他變快樂,所以他練瑜珈。」
被內心糾結與情緒起伏困擾多年的我,聽到老師因為練瑜珈而快樂,馬上對「瑜伽」心生嚮往,連「三摩地」是什麼都不想追問了!
晃眼,一路追隨帕薩德老師,已經十多年,我真的變得越來越快樂。
帕薩德老師,沒騙我。
更重要地,老師並非「答非所問」,而是他「向下」「前往」我對生命認知較低且侷限的境界,用我聽得懂的語言,回應了我內心深深的渴望。
那時的我,是真的想知道「三摩地」嗎?當然不是,我只是一個困惑又不快樂的人,想要快樂起來。三摩地,也不是用語言就能「真實」描述的,只能透過個人修行禪定去體會。
《瑜珈經》「實語(Satya)」的真正意涵,在於所說的話能夠「幫助對方」,而不是自以為是地說出主觀認定的「事實」。溝通時,先試著「了解」對方,才能說出有益雙方的話語,才是「實語」。
實語的前提,在於前往對方所在的處境(ava+√gam),同理地去理解,再用對方能夠聽懂的方式去溝通。
我很感謝遇到帕薩德老師,他的言行,活出了書本文字所描述的瑜伽修煉。

以此感恩的心,我將於5/31日(六)舉辦一場免費瑜伽生活哲學線上講座,主題是從「自我懷疑,到明辨智慧」。
想「了解」瑜珈嗎? 歡迎您從這場線上講座開始,講座登記連結如下,提供錄影重播(七天內有效)。

五月免費生活瑜伽哲學講座
主題:從自我懷疑,到明辨智慧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