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翻譯恩師帕薩德老師的文章,似乎這個話題在西方瑜伽群組中,不停地被熱烈討論著。 為何被討論的起源,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「文化挪用」的情況,另一方面是我們慣於以「線性」方式來思考問題,亦即「非黑即白」的邏輯。
所謂文化挪用,常見的意涵是強勢文化在不理解少數文化的情況下,扭曲誤用少數文化的元素,並且不在乎自己扭曲了意義。然而,文化挪用本身這個詞彙也極具爭議,因為什麼是「挪用」?這挺主觀的,我發現,在認定挪用或批評挪用的過程中,往往產生更多誤解和爭端。
為何翻譯老師的文章?我覺老師說的很值得思考,關於要不要說「Namaste」,答案不是「要」或「不要」,更重要的是「有形語言」背後的「無形心意」。
或許,答案自在人心,一切先讓我們從「了解」開始。😊💗
以下為帕薩德老師文章
「到底要不要說Namaste?這個問題在瑜伽界被熱烈的辯論著,為此,我連續三年重複發表以下文章。
然而,這個答案卻不是一個簡單的「要」或「不要」,因為印度文化是非常複雜的。
這個字「Namaste」,發音為「nuh+muh+stey」,源自梵文,但是主要只用在印度北部少數區域。大部分印度不說「Namaste」。(備註:印度有121種主要語言,以及1600種少數語言)。
其他地區使用像「Namaskar」、「Namo Namaha」、「Namaskara」或「Namaskaram」等詞語變體。
詞源來說,Namaste意思是
“我尊敬地向您頂禮”
Namaḥ = 尊敬地頂禮 | te = 向您
Namaste不只是一個字,它是一個涵蓋三個部分的練習:
1️⃣一個口述語言
2️⃣一個象徵性動作(雙手合掌/鞠躬/跪拜/以手觸腳/伏拜頂禮)
3️⃣一種心意(譯者註:也就是說這個字的真正意圖是什麼)
「心意」是主要部分,到底要不要說Namaste只是象徵主義。
透過Namaste或它的變化詞,我們傳達尊敬對方(人類或非人類)的心意。在印度,特別是在廟宇或儀式,我們向小孩、大象、牛或老鼠等説Namaste,不是只有對長者才說Namaste。
✨✨Namaste是一個美麗的練習,提醒我們尊重超越有形軀體之外的神聖無形。✨✨
有些人必定看過泰國航空的工作人員以「Namaste」的手勢來迎接乘客 — 我很喜歡此做法,並且即刻感到歡迎。
通俗地來說,對說印地語(Hindi)的人,Namaste已經變成一個隨性的問候,相當於哈囉或拜拜。作為象徵、傳統或一種社會文化準則,許多人會這樣說。但是,依然傳承著它最初始的心意。
以我的母語(Marathi)而言,當我們遇到某人、當說再見、當我們寫信起始問候、當我們擱筆結尾,我們會說「Namaskar」而非Namaste — 目的在於傳達心意,這作用跟Namaste是一樣的。
審視在當今社會興起的偏狹、網路煽動言論和嗆聲抵制,我覺得我們都需要透過真心誠意「Namaste」或其變化詞,多一些溫柔(Tender)、愛(Love)與關懷(Care)。
您覺得呢?
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都誠心地示意,「我尊敬地向您致意」,並有意識地提醒自己,每個與我們相遇的人都有著神聖本質,這個世界將會是何等地祥和啊?
請分享💗
Namaste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