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出意義
- yunyunportraits
- Dec 26, 2024
- 2 min read
前一陣子,參加恩師帕薩德老師的講座。他提出幾個大方向,建議參加者朝著這些層面來練習,就能活出豐富自在人生。
其中一點,是關於「有意義地活著」。因為當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無常,就能了悟此生的可貴,激發個人善用自身資源的願念,活出意義人生。
聽到此處,我舉了手發言:「找出個人生命意義,對我而言,是條漫長的旅途,並非一下子就很清晰。是的,現在的我終於找到活著的意義,覺得很滿足。但是,在此之前,我尋尋覓覓超過二十年,換過無數工作。好幾年,不停地嘗試各種可能性,部分原因在於我無法停下來面內心的徬徨。就算十年前,變成瑜珈老師,依然在這個領域內摸索自己的方向。」
老師回應:「是的,就像妳所說的不斷地『嘗試與調整(trial and error)』。在生命真正的意義「顯現(revealed)」之前,我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命『賦予(assign)』意義。」
老師的話讓我想起美國教育家帕克.帕爾默所寫:「天職,並非來自一廂情願,而是來自聆聽。我必須聆聽生命真正是關於什麼 — 跟我想要它應該是怎樣的非常不同。」
天職,不限於一份工作,而是讓人生命感到充實與知足,並且小我臣服於大愛的神聖感。比如,年少時我只想賺大錢,並不在乎其他人,那時的我卻活得很辛苦。現在的我,希望自己透過一技之長,除了生活穩定之外,也能為世界帶來一些溫暖,日子簡單滿足。
活出意義,能夠將人類對死亡的畏懼,轉化成投入生活的積極動力。當中,我們學會接受自己、了解自己與放下一廂情願的小我執著。換句話說,內心的「捨離」會越來越成熟,直到生命的盡頭,也能回眸一笑,邁步向前。
帕薩德老師也曾經說過: 「穩定有兩種。 一個是歸屬感(心理與居所);另一個是此生為何而活的清晰目的。」
為何而活?很主觀。同一件事,某人可能覺得辛苦無趣,但另一個人卻甘之如飴。
五個月前,領養的第一隻貓咪「幫幫」去世,當時好傷心,不知何時才能平復。十一月跟帕薩德老師見面後,心境改變很多,覺得能夠在貓咪有生之年,好好愛護他們,是種很美好的緣分,就算會以離別收場,我願意盡己所能照顧毛小孩。幫幫的存在與離去,教導我很多很多。
前幾天,領養了「糯糯」,希望她能跟麻糬妹作伴。糯糯是被繁殖場拋棄的貓貓,膽子小,但很需要人。可能新環境讓她感到壓力,膀胱炎又拉肚子,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照顧,但我覺得為她付出很有意義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