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哪?
- yunyunportraits
- Mar 30
- 3 min read
Updated: Apr 3
瑜珈的最終目的,是希望脫離「苦的循環」。
離苦的方法,在於認識「真正的自己」,而不認識自己,就是「無明」,痛苦就接踵而來。
舉例,我把「工作」當成是建構自己的重要基礎,當我失業或者不喜歡眼前的工作時,我就會覺得失去了自己,或很厭惡自己。這也會發生在小孩長大後,父母經歷的「空巢期」。無論是哪種情況,自我價值瞬間被動搖,恐懼驅使自己緊緊抓住一些東西,逃避內心的空虛。
所以,認識真正的自己,是每位瑜珈人必須踏上的旅程。
前兩週,我和學生們與恩師帕薩德老師網路聚會。其中,有位學生提問:「關於『我是誰』?我可以從哪裡開始探索?」
帕薩德老師回答:「想要認識『我是誰』,必須先從知道『我在哪?』開始。」
我在哪?
除了,活在當下之外,帕薩德老師的提醒更讓我反思如何「接受當下的自己」。
雖然透過瑜珈,我活得越來越自在快樂,但當下的我,仍然害怕被人拒絕、排斥,很容易被外在環境挑起內心的自卑情結,還有很多糾結傷痛尚未完全鬆綁,批判他人與自我的聲音也依然不時出現。
這些內在的真實狀況,會在瑜伽的練習之下,越來越「清楚」地呈現在眼前。當我變得更有勇氣去面對,便無法再用外在事物去掩蓋內在的坑洞,必須誠實地去接受「當下的我」,即使那個「我」,仍然充滿負面的特質與思想。
靈性路上,誠實地看見「我在哪」,就能避免操之過急的自以為是;溫柔地接受「我在哪」,就不會落入自我貶低的循環。
已故的天主教神父亨利‧盧雲,在哈佛、耶魯等大學講授神學二十餘年後,他決定辭去教授的殊榮,投身喜憨兒社區服務。盧雲神父的品德,受到許多人的推崇,但他在著作中坦誠,即使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,他的內心依然覺得「不滿足」,喜歡追求讚美,用外在成就堆砌自我價值。被批評時,他就很惱火,甚至批判對方不夠資格對他說教。若他不寫出來這些細微的負面內在波動,外人是不會知道的,但是他正視了自己內在的瑕疵與軟弱,不否定自己,從中看見上帝的恩典,進而一點一滴轉化了這些「不完美」,而非用「靈性外表」去矇騙自己和他人。
帕薩德老師曾說:「接受自己,在靈性道路上是很難的,但只要接受自己,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半。」
最近,我閱讀盧雲神父的書籍,促使自己反思帕薩德老師所說的「我在哪」?
看見自己的「不完美」需要「勇氣」;
接受自己的「不完美」才是「慈悲」。
這是一條漫長旅程,我們無法加快速度(這是「小我」的沒耐心),與不完美的自己共處,直到時機成熟,心,自然蛻變。
感謝生命促使我遇見一連串的人事物,幫助我打開了心房,當下房間亂糟糟也沒關係,至少我看見了:)
【瑜伽—從古至今】線上自學課程
【帕薩德老師主講】芸芸老師翻譯
六堂課,探討跨遠古、經典、中古與當代瑜伽的意涵、基礎與哲學。蛻變自我,世界因你而圓滿。目前提供九折優惠(優惠代碼:10OFF)至2025年4月30日止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