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足背後的清晰
- yunyunportraits
- May 23, 2024
- 2 min read
常言:「知足常樂。」《瑜珈經》有一樣的說法。
《瑜珈經》將瑜珈的修煉劃分成八個階段,五戒律和五善律是前兩個階段,算是修身養性的起始,而「知足」則是善律之一。《瑜珈經2.42》還說,知足者,能夠獲得無上喜樂。
從前的我,內心有太多不滿和困惑,一直比較著,不單跟別人比,也跟自己比,好還要更好,怎可能知足?或者,失意時,才拿「知足」當藉口,安慰自己的憂鬱頹廢。甚至,絕望之際,「不知足」變成一個批判自己的負面標籤。
因此,我曾以為自己是一個難以「知足」的人。
然而,透過瑜珈,慢慢重新認識自己,透過不斷地嘗試、犯錯和調整,終於摸索出人生的方向。這個過程裡,內在的空洞變成空間。長年跟著恩師學習瑜珈經典,思索體悟著生命運作的法則。困惑的烏雲緩緩散去,痛苦的過去,也開始回甘。
從行動中,心,獲得洗滌。一點一滴,感受什麼叫做「知足」。並且體悟到知足的源頭,在於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活,以及在能力之內,走出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路。
這份清晰,進而鬆綁我對於「結果」的執著。打個比方,近年推出網上的瑜珈哲學相關課程,雖然每次參加的人數都無法預料,但從準備教材到與參加者交流,滿足豐盛之感油然而生,非常珍惜彼此真誠相遇的機緣。
清晰的人生,讓我明白「知足」不是一種規範的「律」,而是自然而然地的「發生」,即使面對未知,仍感到踏實與安全。
恩施帕薩德老師提出了十個問題,用以檢視自己的「知足程度」。這十個問題,也反映出內在的「清晰」。之前分享過,但重複又重複,是學習瑜珈的方式之一😊。重新檢視,依然很有滋味。
①說與聽的需要減少
②倚賴外在肯定的需要減少
③歸屬感的需要減少
④自身感到快樂與平靜
⑤放下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擔憂
⑥需要令人興奮和新經驗的需要淡去
⑦對於過去和現在的不滿減少
⑧真實和真心的連結增加
⑨同理和慈悲的感知增進
⑩身體覺得輕盈並且內心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
感覺不知足嗎?沒關係,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,從認識自己,釐清對人生的清晰做起。
每週四,上師日,這是帕薩德老師教我的;前幾天聽他隨意提起,週四對上師的感恩,傳承於他的母親🧡。
感謝上師,引領我走向「清晰」,讓我體驗知足的喜樂。
也謝謝您的閱讀與陪伴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