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,大家會認為學習是好事,學越多越好,活到老學到老。但是學習瑜珈以後,我才慢慢體會到,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,同一件事,對您可能是有幫助的,但對我卻是有害的。
約四年前,心血來潮想要學「古琴」,這個念頭在心中醞釀許久,剛好找到了一個能教古琴的老師,便想要報名。因為太興奮了,就向我的瑜伽恩師帕薩德老師提起這件事。
他只回答:「有益(Shreya),有樂(Preya)。」
有益(Shreya),則意指眼前我們會覺得辛苦和乏味,但長久而言是有益的;
有樂(Preya),是指當下感官和心識會很開心,但長久而言不是好事,甚至有害。
帕薩德老師之所以會這樣回答,當然是指,對我而言,學古琴是「有樂」。我心想,只是學個古琴,哪來這麼嚴肅?!!而且,音樂只會對人有益,不是嗎?
其實,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老師不准我學新的東西,從前我想進修考取「療癒瑜伽師資證照」,他都不認為那是我該做的。
為什麼呢?
學東學西的心態是因為我靜不下來,需要「新」刺激和感官經驗,去滿足蠢蠢欲動的心,以及逃避我要面對的課題。這個課題,就是「面對自己」,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、躁動和迷惘。想學古琴,是因為當時繪畫和瑜伽教學遇到的瓶頸。想有療癒瑜伽師資,是因為身邊的瑜伽朋友們都有,好像順理成章我也應該如此,並且遇到學生有身體的病痛,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時,就覺得自己一定要能夠解決學生的「所有問題」,才是稱職的老師。然而,當時的我不明白:稱職的老師不是萬能的,而是能夠放下自己的執著,讓學生去向其他專業老師請教。
恩師勸吿的當下,心裡滿是嘀咕不情願,極力否認,覺得他不了解情況。多年後,我才看清楚那時的「盲點」:不覺察自己的行動背後的起心動念。
起心動念背,皆是大大小小的「慾望」啊!
同一件事,對您可能是「有益」,但對我卻是無益有害的「有樂」!!
學習瑜珈,讓我明白慾望本身不是一件壞事,但若那慾望是基於恐懼、自我懷疑、貪婪、逃避問題或追逐感官刺激的心態時,每次的追逐將會驅使自己走向一個侷限人生的循環。
怎麼說呢?
森林奧義書是這麼說地:「你是你最深層的驅動慾望,你的慾望是你的意願,你的意願是你的行為,你的行為是你的命運,所以,引導這最深的慾望走向『真我Atman』。」
真我(Atman),是指真正的自己。如果不把心的專注力導向「認識真正的自己」,根據《薄伽梵歌2.62-63》:「心就會專注於滿足感官需求,進而產生執著,從執著產生束縛慾望,從慾望不滿足時,產生挫敗憤怒失落,由憤怒產生迷惘困惑,進而混淆了記憶,讓我們忘記從這些經驗當中學到隱含的課題。以此,記憶混亂則心智毀滅,人的一生也緊緊被感官慾望束縛。」
從我的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到,練習瑜珈的人會做的決定很不一樣。大眾認為好的,也許對個人而言是無益有害的「有樂」。
帕薩德老師的直言,讓我從更高的角度去覺察自己思言行的動機,而不是隨波逐流,一股腦跟風,或者找樂子,去逃避內心的空洞。
學習,若能幫助自己向內走,是件好事,但若只是「累積」知識和價值,尋求外來的一時快樂、肯定和滿足,就會延誤真正的成長。
從心不甘情不願聽老師的勸告,到真正體會他的智慧,又是幾年的光陰,這週對於「有益」「有樂」特別有感,在此與您分享。
Komentář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