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?

練瑜珈,我認為「三種心」很重要,操之在己。


①決心:從快樂的捷徑到永恆的喜樂

我們願意「花錢」買短暫的「放鬆」與「快樂」,但很難下定決心踏上「蛻變自我」的路。原因在於蛻變之路,是一條充滿挑戰的旅程;即使艱難,卻是走向永恆喜樂與自在的唯一方向。

🎙️瑜珈心理學podcast: 有益還是有樂​​(第38集)


②真心:誠實面對自己與尋求協助

面對內心的脆弱與黑暗需要很大的勇氣,卻也是練習瑜珈的必經關卡。恩師帕薩德老師曾說:「『內在力量』不是從來不需要他人幫助,而是在於何時該提出疑問?何時該敞開心房?何時可以讓心柔軟?」

🎙️瑜珈心理學podcast:串起生命的療癒力量​​(50集)


③耐心:接受當下的自己

瑜珈練習的另一個關卡在於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。帕薩德老師以「引擎」為比喻,煞車停下來後,引擎仍是熱的,需要時間冷卻,改變自身的「習性」亦然。越急著想要「變好」「變快樂」,其實會產生更多內耗。

🎙️瑜伽心理學podcast:我真的接受自己的情緒嗎?(48集)


以上三顆心,掌握在我們手中,另外還有三顆心,會自然而然地發芽茁壯。


①信心:當一切都很糟糕時,自己卻堅信能走過的莫名清晰

②覺心:深層細微的覺察力,會因為自己所付出的決心、真心與耐心而越來越敏銳。我們開始能夠聆聽「生命的呼喚_覺察」,而不是小我一廂情願的要求。

③臣服心:做自己當下該做的,把結果交給上蒼


信、覺與臣服,需要時間與機緣的催化。常有人問我,如何增強「信念」與提升「覺察」?的確,總有些技巧或方法可以協助,但是若沒有決心、真心與耐心,何來的信念與覺察呢?


上週六免費瑜珈生活哲學講座的尾聲,我分享了這六顆心,以及為何瑜珈能夠提升「明辨智慧」?結束後,我與一位學生閒聊。


他說:「雖然講座的內容是您過去提到的,但是隨著時間,感受是不同的,而這次最不同的感受是,我有更大的決心以及更深的臣服。讓我們繼續一起走在這條路上,一起有彼此相伴相行。」


這位學生是兩個小孩的媽、是人妻,是父母的女兒、是手足的姊妹...,近來,他想要重新投入職場,相信未來也會多個工作頭銜。一個人,扮演著好多角色。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呢?全都是?還是全都不是?


這就是瑜伽希望我們去探索的,唯有認識與走向「真正的自己」,方能活出生命的自在、意義與喜樂。


我很讚嘆學生的決心、真心與耐心,透過生活的「角色扮演」,他不斷深化自己對瑜珈生命哲理的認知,把現實生活中的挑戰,當成是運用瑜珈哲學的機會。當一個人的心變得澄淨與寧靜,身邊的人事物也會受其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。


《瑜珈經》的善律之一svādhyāya (स्वाध्याय),通常翻譯為「自習」:閱讀學習經典古籍。若拆開來解析:

sva 是「自我」

adhyāya是「閱讀」


因此,svādhyāya更深層的意涵是「思索自我」,呼應著瑜珈鼓勵我們「認識自己」。


svādhyāya​​,不間斷且不忘記自己練習瑜珈的初心,自習之外也能跟瑜珈路上友人一起學習討論,歡迎您參加不定期的免費瑜珈生活哲學線上講座,六月份也會舉辦喔!講座內容近期公佈。


週四,上師日,感恩帕薩德老師的教導與陪伴🧡🌱🦋。


Comments


​於此登記,參加免費瑜伽講座與收到瑜伽哲學資訊

​© 2023 by Yun.Yoga.Portrait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