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小,我愛漂亮,對於變老,老實說,內心也曾抗拒。
從兩年前開始,四十好幾的我經歷更年期前期的徵狀,最痛苦的是失眠,再者是體力不如以往以及經前症候群有時挺嚴重的。根據統計,約有25%的女性不會有更年期前期的徵狀,但我是屬於大多數的75%。
某天失眠的夜裡,我靜靜地坐在平日打坐的位置上,我問自己:「既然變老是無法抗拒的事實,我要繼續抗拒『變老』嗎?」
多年瑜珈滋養,在此關鍵時刻產生正面的影響,內心深處有個堅定的聲音,呼喚著:「我要擁抱『變老』!」
這不代表放棄身體,相反地,我覺察身體的需要,調整作息與飲食習慣,尊重身體需要足夠的休息,而不是被小我的過高期望,逼著身體過度勞累。
更年期前期的賀爾蒙變化,挑起不少情緒波動,有時候我能覺察,心情不會受太大影響。有時候,我卻束手無策,但從當中,學會了接受自己的低潮。低迷之際,我告訴自己,至少讓自己持續運動與充足睡眠,其餘的,能做多少是多少。兩年來,蝸牛慢步,在瑜珈路上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。
鏡中,看見自己的皺紋和白髮,是時間的流逝。我很好奇,自己會怎樣變老😀?
一年多前,我每天記錄著自己經期與身心的變化,這是我的蛻變日記。每天,我的身體與心理,都有著不一樣的波動。目前,可歸納出四個心得:
👉🏻【睡眠很重要】|睡不好,深度影響我的情緒和工作能力。以前,為了多完成一些任務,犧牲睡眠,但長期會造成身心的緊繃。
👉🏻【低落時,動起來】|情緒低落,我會不想做任何事,但事實上,低落時,我需要「動起來」,否則會越來越無力。這兩年,我越來越了解該如何回應身心的各種狀態,這是可以透過練習而培養的能力。若您對這方面話題感興趣,請關注「瑜珈|心理學」podcast,我將製作一系列關於「情緒」的節目。
👉🏻【調整習慣和生活圈】|既然體力有限,我又很需要充足睡眠,便開始有意識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、形態和節奏,包括滑手機、看電視、社交活動,甚至教課的時數,也必須調整減少。我發現,改變不良習慣能節省很多時間,而社交活動的簡化,也是鍛鍊內心清晰的練習。對於瑜珈教學,我進一步放下「比較心態」,專注自己想做的,不從世俗角度來評判付出結果的好壞。
👉🏻【角度的轉變】|這是最重要的一點‼️我把覺察和調整當成是瑜珈練習,生活裡的每一個波折,都是練瑜珈的「機會🌱」,而不是評判自己練瑜珈的「結果」。例如,更年期前期徵狀明顯,不是瑜珈練得不夠好,而是生命帶來的另一種練瑜珈的機會。
乃至,我嘗試用自己的「心」來實驗,看看自己若改變了一個狹隘的心態或習慣,日子會有怎樣的變化?
帕薩德老師曾説:「瑜伽,是一門幫助人們蛻變的古老科學。」
科學的過程,必定起源於觀察一種「現象」,為了解釋這個現象,會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,建立一個「假設理論」,再去「實驗認證」的過程。 瑜伽,則是透過「瑜伽士(Yogis)」,用他們自己的身、心作為實驗對象,以生命去驗證瑜伽的哲理。
十年前,我問帕薩德老師為什要練瑜珈?是為了三摩地嗎?什麼是三摩地?
面對一連串的問題,老師只告訴我,練瑜珈,讓他變得快樂。
聽到他的回答,我連三摩地是什麽都不想追問,只渴望跟著他練瑜珈,我也能快樂起來。
自此,跟隨帕薩德老師學習,如今的我越來越明白如何活出快樂人生。
附上2017年以及2014與老師的合照,我與他都變老了,又何妨呢?
重要的是,我們一起微笑著變老☺️。
願閱讀的您,也是微笑著☺️。
2025年,以此文作為起始,順便許下一個心願,希望有天能帶著學生們與帕薩德老師相聚,地點可能是在印度或者東南亞國家,有興趣的瑜珈夥伴們,讓我們保持聯絡,催生這個願望!
Comentários